展会活动
3月1日晚20:49分“巧生炉”再登央视CCTV-10科教频道
3月1日晚20:49分,“巧生炉”携《了不起的匠人》再登CCTV-10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届时广大炉友可以通过登录央视官网CNTV 科教频道进行网络观看,也可打开电视准点关注CCTV-10 科教频道观看直播。
陈巧生
江南水乡苏州,手工艺兴盛。
陈巧生出生在一个世代行船,
做流动买卖的铜匠家庭。
陈氏铜坊从一条来苏州讨生活的乌篷船,
发展成苏州首屈一指的铜号。
年幼的陈巧生延续铜匠手艺,
挑着铁锤和风箱
走村串巷给别人打铜器。
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批台湾人寻找失散的宣德炉,
让苏州这个造炉之地刮起了仿制的风气。
陈巧生也参与其间,
走上了造炉之路。
自古以来,
焚香、茗茶、插花、挂画被称为“人生四雅”。
其中香炉文化源远流长,
自汉代的博山炉开始,
到唐宋的陶炉,
再到明清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的宣德炉。
但由于历史原因,
宣德炉的技艺一度失传。
陈巧生决心要仿制这种铜炉。
他潜心研究古籍,
在家建起小柴窑,
捣鼓了整整十年。
陈巧生的博山炉不仅是做一个形,
更主要的是它出烟的效果,
要像云雾一样在山峰里面,
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
这是对陈巧生雕刻技术的挑战。
传统的铜器制作模具由两半拼合,
连接线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陈巧生用失蜡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运用此法,
再复杂的器形都有办法铸造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精雕细刻的青铜器,
之所以可以惊艳后人,
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方法。
失蜡法原理看似简单,
但其中却包含着极为繁复的工序。
陈巧生摸索多年,
才把这种失传已久的铸造方法重新寻找了回来。
“宣炉最妙在色……,
正如女子肌肤,柔腻可掐。”
金属的质感却泛出柔腻如肌肤的光泽。
为了达到这种细腻程度,
需要对铜进行反复冶炼。
陈巧生恪守古法,
以十二炼提纯黄铜,
其纯度丝毫不亚于古代。
陈巧生的第一个宣德炉复制品,
花费了八年时间。
当时的文物专家
错将陈巧生的仿制品鉴定成了真文物,
从此,陈巧生在文玩界声名大噪。
陈巧生不醉心于仿古,
而是开始着力于设计新的器型。
经他手雕刻出的香炉已超过三千,
复原宣德炉体色十几种。
他以一家之力续写了中断多年的中国香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