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炉文化
马建庭:《盛世巧生炉》
【摘要】:

陈巧生,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巧生的仿古铜炉又名“巧生炉”。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评价说“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将巧生炉与宣德炉并列而言,可见巧生炉地位之高,而巧生炉也应是对明宣德炉的继承和发展。
距今六百年前,在明代早期三代皇帝的治理下,到了宣德年间,大明帝国国力达到了顶峰。宣德炉即是这段盛世的历史见证。宣德炉是明宣宗皇帝亲自主持铸造的御用器物,所用材料是古代用来铸钱,被称为“吉金”的铜和金、银、锡等名贵金属;所参照的器型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和唐宋经典名瓷;所召集的大批工匠虽来自民间却个个身怀绝技;所采用的工艺繁复异常、耗时多年;所铸造的铜炉或为皇宫御用,或由皇帝亲手赏赐给重要的大臣和武官。
宣德炉的器型庄重典雅,皮壳如婴儿肌肤般光润,包浆光亮醇厚,如今已是难得一见的绝世珍宝。这些宣德炉和后世的仿品,历经明清百年战乱和文革浩劫,存世屈指可数,普通百姓少有亲手触摸的机会。陈巧生凭借祖上自清朝起就开始制作铜炉的祖传技艺,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努力和不懈研究,用铸造宣德炉的失蜡法技艺,恢复了几百种经典宣德炉器型。
如今,陈巧生铸造的巧生炉以古朴典雅的器型和特有的宣德炉的韵味得到了藏家和鉴赏家的认可和赞誉。
然而,我们在赞赏巧生炉的同时,也当深知其中的甘苦。为了塑造经典器型,他日思夜想、殚精竭虑;为了原料精到,要高温冶炼,多达十二甚至十八次;为了皮壳润和,必须手工打磨处处周到;为了宝光内敛,他要香燃烟熏,日夜盘养。经过这无数道工序之后,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巧生炉,有着与明代宣德炉如出一辙的典雅气质和宝炉神韵。

陈巧生的铜炉制作技艺和业绩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不久前,国家民政部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以铜炉收藏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在2013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之际,“巧生炉博物馆”在苏州相城区落成并正式对外展示。国家文化部、省、市有关领导、文博专家、行业领导及众多收藏爱好者纷纷前来道贺,共同见证中国铜炉文化发展史上又一巨作的诞生。
在苏州巧生炉博物馆中,近千鼎巧生炉珍品相映成辉。映入你眼帘时,你会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平和、宁静和舒畅。这份清净平和,既来自古朴铜炉和悠久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气质,也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坚持和期盼。巧生炉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审美文化的理想,他们形制上的中和之美和工艺上的至诚之美成就了艺术上的崇高之美,而以中和为美,礼义为度,达到至诚境界,正是历代中国人内心修炼的最高境界。这种气质和境界,也恰恰在眼前的巧生炉上生动地呈现出来。作为今夏的最新作品,《狮钮缠枝纹盖象鼻耳高束腰三弯腿金蝉足高腹熏炉》和《平口夔龙耳如意纹直腹裙摆圈足炉》完美的诠释了巧生炉作为当世宣德炉的这份典雅和庄重。
《狮钮缠枝纹盖象鼻耳高束腰三弯腿金蝉足高腹熏炉》以瑞兽狮子为盖钮,炉盖镂空铸造缠枝纹,枝叶细腻,卷曲有度;炉腹收腰,外展的炉耳与收缩的炉腹形成恰当的对比;四条炉腿从上至下形成三个过渡自然的弯曲,充分呈现了曲线的柔美;金蝉形象的底足则为全炉带来稳定之感。这鼎熏炉,看似方形,却周身圆润;而张弛有度的曲线,亦如婀娜的淑女,翘然侧立,引人注目。
《平口夔龙耳如意纹直腹裙摆圈足炉》则散发着一股阳刚之气,其口沿平整,圆腹直立,两侧夔龙为耳,孔武有力,炉口下沿以錾刻如意纹装饰,底部圈足上部铸造的裙摆纹增添了一派生动的气息。轻敲炉壁,声音洪亮激越。与那优雅婀娜的熏炉对照,这鼎圈足圆炉则堪称炉中武士。
马建庭:《盛世巧生炉》
两鼎铜炉,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一高一低,相映成趣。这是古代不曾出现的作品,是超越古人的铜炉作品,更是我们苏州手艺人的骄傲。陈巧生用他的铜炉记录下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盛世时代,他的作品也已经成为当今盛世的工艺经典。
上一篇:
刘锡荣:宣德炉的鉴赏和收藏
《匠心承今古 巧手铸铜炉》
下一篇: